国际翻译日丨有国界的语言,无国界的翻译!
每年的9月30日,是联合国规定的“国际翻译日”。
国际翻译日由国际翻译家联盟(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ranslators,简称国际译联,英文简称FIT)于1991年提出。国际译联选择了早期西方《圣经》学家、《圣经》拉丁文本的译者圣杰罗姆(Saint Jerome)的生日作为国际翻译日,因此国际翻译日又称圣杰罗姆日(Saint Jerome Day)。这是一个表达翻译职业自豪感和加强翻译的日子。
国际翻译日是圣杰罗姆的生日9月30日。他作为《圣经》拉丁文本的译者,一直被西方笔译和口译工作者奉为守护神。长期以来,笔译和口译工作者都会利用他的生日前后的日子举行纪念活动。
2022年国际翻译日主题为“A World Without Barriers”,强调了翻译工作者在促进世界不同文化、不同语言互联互通的关键作用。
回顾人类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历程,从文明的发展趋势与翻译活动之间的关系来看,翻译活动都经历了宗教典籍翻译、人文著作翻译与实用文献翻译三个阶段。
谈起翻译,自然绕不开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东方古国。
明朝永乐年间,明成祖朱棣设立“四夷馆”,负责翻译朝贡国家往来文书,并教习周边民族、国家的语言文字,这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为培养翻译人员而设立的专门机构。
自19世纪末以来,随着西方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,西方人文著作也随即成了这一时期翻译活动的中心主题,中西文明的深度碰撞激发了中华民族新的创造活力。
新中国成立之后,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,科技、经济、政治、军事、外交等各个方面实用文献的翻译又占据了主要的位置。明朝永乐年间,明成祖朱棣设立“四夷馆”,负责翻译朝贡国家往来文书,并教习周边民族、国家的语言文字,这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为培养翻译人员而设立的专门机构。
《华夷译语》是中国近代早期
外文译汉文的官方辞书
中华翻译文明源远流长
翻译大咖自也是不胜枚举
严复
翻译了《天演论》,创办了《国闻报》,将西方的社会学、政治学、政治经济学、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。他所提出的“信、达、雅”的翻译标准,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梁实秋
国内研究莎翁“第一人”,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,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。代表作有《莎士比亚全集》(译作)、《呼啸山庄》(译作)、《英国文学史》等。
傅雷
一代翻译巨匠傅雷一生译著宏富,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伏尔泰、巴尔扎克、罗曼•罗兰的重要作品,代表译作有《约翰•克利斯朵夫》《贝多芬传》《高老头》《老实人》等共30余部作品。
杨绛
“没有她,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”。杨绛的译文非常注重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度,因而她的译文十分注重细节描摹,语言幽默诙谐、自成一格。她的代表作有《堂吉诃德》(译作)、《1939年以来英国的散文作品》。
现如今,26个英文字母的变化组合在国人眼里早已不再陌生,连幼儿园牙牙学语的小朋友都可以轻松回答 “what color is it?” 。然而,由于近现代中国的特殊国情,国内翻译工作一路走来,叙述内容多以西学翻译为主,中学外播却鲜有涉及。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时代背景下,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向世界展现东方古国悠久灿烂的文化,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、理论、制度和文化的自信,让世界了解中国、走近中国,助力中国文化“走出去”,而翻译就是我们手中最有利的工具。